拜倫勳爵提議發起哥德式恐怖小說挑戰競賽,
在眾人分別交出作品後,從此影響了未來數世紀的藝術創作。
劇中的瑪麗·雪萊
1797年8月30日11:20pm,瑪麗·沃爾史東克拉夫·戈德溫
(Mary Wollstonecraft Godwin, 1797-1851)出生。
其母親是英國作家與哲學家瑪麗·沃爾史東克拉夫(Mary Wollstonecraft),
寫作生涯中最著名的作品為史上首部女權主義著作
《女權辯護:關於政治與道德問題的批評(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Woman:
with Strictures on Political and Moral Subjects, 1792)》,
書中內容是對當時試圖否定女性教育的教育與政治家的回擊,
認為女性地位並非天生低於男性,而是因為缺乏足夠的教育才導致如此,
並構想出建立於理性上的社會秩序,被認為是史上首位女性主義者;
父親則是英國記者、 作家與小說家威廉·戈德溫(William Godwin),
最著名的作品為攻擊當時政治制度的《政治正義論與其對道德和幸福的影響
(Enquiry Concerning Political Justice and its Influence on Morals and Happiness, 1973)》
以及抨擊貴族特權的史上首部懸疑小說《事物原樣;或是凱萊布·威廉斯傳奇
(Things as They Are; or The Adventures of Caleb Williams, 1973)》,
是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與無政府主義(Anarchism)的先驅。
11日後(1797年9月10日),因為當初助產士在協助生產時的不注意,
沃爾史東克拉夫(38歲)死於產後胎盤組織感染引發的敗血症,
留下了與前夫生的女兒芬妮(Frances "Fanny" Imlay)與新生的瑪麗留給丈夫戈德溫照顧;
其將之安葬於聖潘克拉斯教堂(St Pancras Church),並設有紀念碑;
1798年2月,戈德溫為紀念妻子而出版了《女權辯護作者回憶錄
(Memoirs of the Author of 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Woman, 1798)》
但卻因內容中公開了其過度感性、私生女與企圖自殺等私生活而遭受抨擊,
無意將她的名譽破壞了長達1世紀之久(直到20世紀初女權主義崛起)。
在劇中,瑪麗認為自己永遠比不上父母的寫作才華。
《女權辯護》美國版初版封面
瑪麗·沃爾史東克拉夫·戈德溫墓(圖片取自此),
位於聖潘克拉斯教堂,其上刻著"《女權辯護》的作者
(Author of 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Woman)"
當時歐洲各封建王室(包含大不列顛、西班牙和荷蘭等)組成(第一次)反法聯盟(Coalition),
對抗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的革命政府行為,史稱"拿破崙戰爭(Napoléonic Wars)"。
趁著拿破崙戰爭較平靜時,英國在鎮壓完1798年的愛爾蘭革命不久後的
1800年8月1日,《1800年合併法案(Acts of Union 1800)》通過,
隔年(1801年)1月1日,大不列顛(即英格蘭與蘇格蘭)王國與愛爾蘭王國正式合併為
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大不列顛國旗與愛爾蘭聯合王國國旗
合併成為大不列顛(英格蘭與蘇格蘭)與愛爾蘭國旗
由於威廉·戈德溫經常負債的緣故,讓他發覺自己難以獨力撫養孩子,
遂於1801年與鄰居瑪麗·珍·克萊爾蒙特(Mary Jane Clairmont)再婚;
其原有兩個孩子查理斯(Charles)與克萊爾·克萊爾蒙特(Claire Clairmont, 1798-1879)。
因為克萊爾蒙特偏愛自己小孩的緣故,瑪麗並不喜歡自己繼母,
故其常獨自在母親瑪麗·沃爾史東克拉夫墓前度過整個下午,
包含吃飯、小睡及閱讀母親的書籍等,並開始愛上了歌德式(Gothic)恐怖小說。
註: 歌德(𐌲𐌿𐍄𐌸𐌹𐌿𐌳𐌰)屬西歐日耳曼民族,曾於3-5世紀侵略義大利並瓦解羅馬帝國;
因此當15世紀時,義大利為振興古羅馬文化而掀起的文藝復興運動時,
便將此時期之前(5-15世紀)的文化稱為"歌德",意為"野蠻"。
歌德式恐怖小說在18世紀後期定型,是西方通俗文學的其中一種派別。
以超自然、古堡、巫術、詛咒與死亡等為標誌性元素。
一般認為史上首部歌德小說是霍勒斯·渥波爾(Horace Walpole)的
《奧托蘭多城堡(The Castle of Otranto, 1764)》。
劇中的瑪麗·雪萊(左)與克萊爾·克萊爾蒙特(右),
前者沉迷於哥德式恐怖小說
雖然瑪麗受到的正規教育很少,但父親戈德溫親授她各式各樣的科目;
他更經常帶瑪麗拜訪自己的圖書館,以及會見熟識的知識份子友人。
其中兩次到訪蘇格蘭期間,瑪麗與英國浪漫派及激進派哲學詩人
珀西·比希·雪萊(Percy Bysshe Shelley, 1792-1822)相識;
他曾廣發自己寫的散文《無神論的必然(The Necessity of Atheism, 1811)》,
當時內容使他被入學不滿1年的牛津大學開除,及遭到輝格黨議員父親逐出家門;
同年間(1811年),其(16歲)在2個妹妹的金援下獨居,並在得知旅館女兒
Harriet Westbrook(16歲)遭受父親家暴後,帶其私奔並閃電結婚。
1812年2月12日,雪萊帶妻子前往支持愛爾蘭天主教徒解放,婚姻之事常被攻擊;
隨著與妻子Harriet Westbrook之間的問題越來越多,雪萊逐漸冷落了她。
他在瑪麗繼妹克萊爾·克萊爾蒙特的協助下,定期與瑪麗·戈德溫在
其母親瑪麗·沃爾史東克拉夫墓前約會,更承諾協助她(戈德溫)家償還債務。
受到戈德溫的政治正義影響,雪萊開始希望可以利用家族金錢來幫助弱勢社群,
但其家人不支持他把金錢如此利用,遂使他很快地發現自己無法履行承諾。
此一行為讓戈德溫深感自己遭受背叛,間接使之反對兩人的交往。
1814年7月28日,崇尚自由戀愛的雪萊(22歲)拋棄懷孕的妻子與女兒伊恩特(Ianthe)
帶著瑪麗(16歲)與其繼妹克萊爾蒙特(16歲)秘密前往法國展開私奔。
(隨著家裡債務越來越高後,戈德溫開始拿留下未逃家的芬妮當出氣筒。)
這段期間法國動盪不安(第六次反法同盟剛結束),他們透過廣泛閱讀並討論寫作。
受到兩位作家的影響,克萊爾蒙特嘗試創作故事《白癡(The Idiot, 1814)》,
並將自己的名字從珍(Jane)改為克拉拉(Clara)又改為較浪漫的克萊爾(Claire)。
瑪麗形容當時的生活就像是"如小說寫的一般活生生的浪漫主義",
但很快地(可能在私奔前或途中)發現自己懷孕但兩人身無分文;
1815年1月6日,雪萊的祖父第一代戈林城堡準男爵(1st Baronet of Castle Goring)
比希·雪萊(Sir Bysshe Shelley)逝世,他因長子繼承法而獲得遺產;
將部分金錢與2個妹妹分享後,他與瑪麗的財政狀況也因此獲得改善。
隨後,他們3人在英格蘭溫莎大公園(Windsor Great Park)旁租下1棟2層樓的別墅。
同年(1815年)2月22日,瑪麗(17歲)產下早產2個月的女嬰,並如預料般夭折;
此事給了對孩子抱有憧憬的瑪麗很大地打擊,而感到極度傷心。
劇中的瑪麗(左)與珀西·雪萊(右)
同年(1815年)4月5-12日,印尼坦博拉火山(Gunung Tambora)爆發。
其火山爆發指數(Volcanic Explosivity Index, VEI)強度為7級,
是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火山爆發,至少約7萬人死亡,
超過1000億立方公尺的火山灰壟罩天空,導致全球氣候異常。
註: 該指數為1982年美國地質調查局(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 USGS)
的克里斯·紐豪爾教授(Chris Newhall)和夏威夷大學馬諾阿分校
(University of Hawaii-Manoa ,Outreach)的史蒂芬·塞爾夫(Stephen Self)所提出,
即是利用噴出物體積、火山雲和定性觀測來量度火山爆發的強烈程度。
其採用開放式尺度,目前最大規模的火山爆發強度為8級,
最近一次為26500年前的紐西蘭陶波火山(Taupo Volcano)爆發,
範圍波及陶波區奧拉努伊農村,史稱"奧拉努伊噴發(Ōruanui Eruption)"。
坦博拉火山灰覆蓋面積圖
同年(1815年)5月~7月間,瑪麗(17歲)再度懷孕。
註: 因此期間的瑪麗日記已遺失,故無法得知確切日期。
同年(1815年)6月18日,拿破崙(Napoléon)領導的法蘭西第一帝國
與第七次反法同盟決戰於比利時滑鐵盧(Waterloo)且戰敗,
史稱"滑鐵盧之役(Bataille de Waterloo)"。
滑鐵盧之役(圖繪於1852年)
隔年(1816年)1月16日,拜倫與與妻子安妮貝拉離婚。
同年(1816年)1月24日,瑪麗(18歲)產下第2個孩子,命名為"威廉(William)"。
同年(1816年)3月,克萊爾(即將18歲)希望能夠成為作家或演員,
故寄信給英國浪漫派詩人、革命家與劇院導演第六代拜倫男爵(6th Baron Byron)
喬治·戈登·拜倫(George Gordon Byron, 1788-1824)(28歲)尋求"職涯建議"。
在這之前,拜倫的代表作品為《恰爾德·哈羅爾德遊記
(Childe Harold's Pilgrimage, 1812-1818)》,是一長篇敘事詩。
詩中主角公恰爾德·哈羅爾德是一位高傲叛逆的"拜倫式英雄",
於1812年在友人的催促下發表了前兩首讚美詩:
第一首敘述他葡萄牙見到百姓的苦難,及在西班牙見到百姓反抗拿破崙的侵略;
第二首敘述他在希臘等的遊歷,引發對希臘民族解放運動的思考。
克萊爾與之相識後,兩人展開一段性關係(被視為拜倫的婚外情);
這段期間內,安妮貝拉將拜倫醜聞傳遍全英國社交圈,
同年(1816年)4月21日,拜倫被迫簽下分居協議後便永遠離開英國。
註: 當時拜倫的醜聞還包含與同父異母姐姐Augusta Leigh亂倫、拜倫在難過之餘決定與克萊爾分開,但後者仍決定改變他的心。
酗酒、欠債與家暴妻子安妮貝拉與離婚等,引起英國上流社會的撻伐。
蘇聯於1988年發行的詩人拜倫
誕生200周年紀念郵票
劇中的戈登·拜倫(左)與克萊爾·克萊爾蒙特(右)
離開英國後,拜倫雇用了英國編劇、作家與醫生約翰·威廉·波里道利
(John William Polidori, 1795-1821)做為自己的私人醫生,一同前往歐洲旅行。
他們前往比利時的滑鐵盧之役戰場並收藏了騎士頭盔羽架(Helmet);
後又前往瑞士日內瓦收藏了15世紀莫拉之戰(Battle of Morat)士兵的屍骨。
拜倫收藏滑鐵盧之役騎士頭盔羽架
拜倫收藏莫拉之戰士兵屍骨
隨後克萊爾說服瑪麗與雪萊(帶著威廉)隨拜倫前往瑞士日內瓦;
同年(1816年)5月25日,5人相見時,克萊爾(18歲)發現自己懷了拜倫的孩子,
而瑪麗·戈德溫雖然還未跟珀西·雪萊結婚,但已開始自稱為"雪萊夫人"。
拜倫對克萊爾從500英里(約800公里)外的英國前來無法理解,
但表示自己無法拒絕1個追求自己的18歲女孩,兩人迅速恢復了性關係;
克萊爾在劇中提到瑪麗當時責備她,希望她能夠找個更可靠點的人。
同年(1816年)6月10日-11月1日期間,拜倫與波里道利
在日內瓦湖(Geneva)旁的科洛尼鎮(Cologny)租下迪奧達蒂別墅(Villa Diodati);
瑪麗與雪萊則在附近濱水區租下較小的梅森·查普伊斯小屋(Maison Chapuis)。
5人結下了深切的友誼,常以寫作、遊湖及暢談至深夜來打發時間,
雪萊的詩歌精神影響了拜倫於1816年下半年以後的創作。
拜倫與波里道利租下的迪奧達蒂別墅(圖片取自此)
瑪麗與雪萊租下的梅森·查普伊斯小屋
這年間(1816年),全球氣溫猛烈驟降(甚至連台灣新竹平地都下了雪),
凍死大量農作物與人畜而導致飢荒,史稱"無夏之年(Year Without a Summer)";
專家推測其為受到火山灰的影響,劇中則揭曉實為獨行(Lone)Cyberman
(原本不該屬於此時空的東西)穿越時空抵達此時所造成的氣候混亂。
變天之後,雪萊開始能夠看見獨行Cyberman在湖面上燃燒漂浮的幻象,
並將之視為冥界(Hades)的死神,感到不舒服後回到梅森·查普伊斯小屋中寫作。
同年(1816年)6月13日,雪萊獨自一個人在小屋外的日內瓦湖畔遊走時,
意外在水底發現了"賽博金屬(Cyberium)",並在拾起時遭到寄生。
獨行Cyberman在日內瓦湖面上燃燒漂浮
雪萊在日內瓦湖畔被賽博金屬寄生
當晚日內瓦湖畔再度下起傾盆大雨,將其他4人困在狄奧達蒂別墅;
在克萊爾與瑪麗的提議下,決定讓拜倫讀鬼故事給大家聽。
(根據克萊爾蒙特的日記顯示瑪麗喜歡用扭曲的臉來講話嚇她)
他翻開了自己所收藏的《幻想曲(Fantasmagoriana, 1812)》一書,
註: 其為一本德國恐怖小說選集,由BaptisteBenoîtEyriès匿名翻譯;
而在劇中,拜倫所讀的《亡靈傳說(Tales of the Dead, 1813)》
實為此書的英文翻譯刪節版本,由Sarah Elizabeth Utterson匿名翻譯。
會有此差異可能是受到TARDIS在附近的影響,而自動轉換成英文版本;並開始閱讀起<亡靈新娘(La Morte Fiancée, The Death-Bride)>這篇短文。
然而兩書的內容並不完全相同(譯者在英文版中添加了其他故事)。
"午夜時分,我們拿著火把抵達了教堂。
(At midnight, we took a torch to the chapel.)
面容蒼白,四肢顫抖,我們走下到地下室裡。
(With pallid countenance and trembling limbs we descended to the vault.)
希爾德加德的鉛制棺材出現在我們的面前。
(Hildegarde's leaden coffin loomed before us.)
伯爵被那恐怖的感覺震懾住了。
(The Count was seized with the sensations of terror.)
他打開棺木並出發一聲驚恐的尖叫,我們看到裡面......
(He opened the coffin with a stifled cry of dread, and inside we saw...)"
註: 此故事敘述一個義大利侯爵與伯爵在派對上聊天,這時馬里諾(Marino)公爵前來表示自己想要娶伯爵的女兒埃達(Ida),聲稱自己在法國巴黎初次遇見她時便落入情網;但伯爵表示埃達從未去過巴黎,馬里諾遂表示她脖子上有個草莓胎記,伯爵則稱那是埃達的已逝雙胞胎姐姐希爾德加德(Hildegarde)。兩人打開希爾德加德的棺木,但她的屍體完好如初。(劇中敘述即此段)
最終在婚禮上,希爾德加德偽裝成埃達帶走了馬里諾後殺害了他;
侯爵調查後發現她曾為了嫁給已死去的愛人而死去後便化身亡靈新娘。
隨後警方趕到了派對,但侯爵卻早已消失無蹤。
瑪麗與克萊爾加入拜倫與波里道利的狄奧達蒂別墅
拜倫讀《亡靈傳說》給其他人聽
(NuWho S12E07: Can You Hear Me?)
卻不小心將TARDIS停得過遠,只能冒雨徒步前往迪奧達蒂別墅。
當博士一行人在別墅外敲門時,瑪麗詢問來客是否就是亡靈新娘。
根據史實,拜倫將在這晚向瑪麗、雪萊與波里道利下鬼故事創作挑戰書,
沒想到博士一行人抵達之後,卻意外發現真實情況完全不同:
別墅中沒有任何人提到寫作相關的事情,且現場少了雪萊一人。
註: 現實中,拜倫的鬼故事創作挑戰書並非發生在一晚,
而是連續三晚(1816年6月11日~6月13日)。
第十三任博士一行人試圖見證拜倫發起挑戰書的夜晚,
藉口躲避日內瓦湖畔的傾盆大雨以加入狄奧達蒂別墅
眾人在別墅內盡情玩樂、跳舞與聊八卦,
包含瑪麗雖然沒有和雪萊結婚但卻自稱"雪萊夫人"的醜聞、
拜倫與妻子離婚後受到流言蜚語攻擊而無法回到英國、
瑪麗繼妹克萊爾與拜倫有著非比尋常的依戀關係(指性關係)、
以及克萊爾從500英里外的英格蘭前來拜見拜倫使之無法拒絕。
博士試圖將主題拉回正軌,代替拜倫對其他人下鬼故事創作挑戰書,
但4人卻興趣缺缺: 瑪麗只想彈琴跳舞、拜倫企圖接近博士、
克萊爾試圖撬開拜倫房門以確認其心意、波里道利則希望休息。
眾人在狄奧達蒂別墅內開派對享樂
拜倫引用《她走在美的光彩中(She Walks in Beauty, 1814)》詩首
試圖與博士開啟話題,並驚訝對方對自己的詩作如此熟悉;
"她走在美的光彩中,就像無雲夜晚的滿天星空。
(She walks in beauty, like the night.
Of cloudless climes and starry skies.)"
註: 1814年6月11日,拜倫在晚宴舞會中看見了
穿著綴飾閃亮銀片黑色禮服的表親之妻Anne Beatrix Wilmot,
而創作了此詩,並以此詩首形容其穿著。
而他也在劇集中引用此詩首來形容類似打扮的博士。隨後他提及自己正在創作《恰爾德·哈羅爾德遊記》第三章讚美詩,
但博士聲稱這首詩太過嘮叨,但提到愛達的部分很棒。
註: 此詩靈感來自女兒愛達(Ada Lovelace),將於1817年發表。
內容敘述主角在遊歷了比利時滑鐵盧與瑞士日內瓦後,
發覺百姓境遇並未在改善,傳達了死亡是種解脫的思想。
拜倫引用自己創作的《她走在美的光彩中》詩首
來形容穿著白點黑服的第十三任博士
與此同時,雪萊回到了狄奧達蒂別墅中,
但賽博金屬卻因為擔心自己被發現而將雪萊隱藏起來,
更藉由操縱眾人感官來將別墅不斷地向內折疊,
並使拜倫收藏的莫拉之戰士兵屍骨動起來追殺眾人。
賽博金屬同時也不斷地傳送座標符號給雪萊,
使他發瘋後來到一間空房間,將符號寫滿紙張與牆面。
賽博金屬將雪萊藏於別墅內
雪萊將腦海中不斷出現的符號寫滿紙張與牆面
所幸波里道利的夢遊症,使博士發現別墅內部正確的走道,
註: 現實中的波里道利並未受失眠與夢遊所苦,但管家William Fletcher、護士Elise與瑪麗之子威廉都已迷失在迷宮中。
推測此為其後來寫出《吸血鬼》的靈感來源影射。
隨後眾人能夠在大廳重新集合,討論目前已知的線索;
就在此時,獨行Cyberman終於成功穿越抵達此時的別墅裡。
波里道利的夢遊症成為其日後創作出《吸血鬼》的靈感
瑪麗緊接著詢問何謂Cyberman,對此博士解釋道
其為器官、血肉,全部由非法手術改造成機械的人類,
更透過改造大腦移除情感來避免他們失去理智;
但此次見到的獨行Cyberman只是半成品,情感並未抹除。
獨行Cyberman攻擊了管家William Fletcher,
且憤怒地殺害了護士Elise,但饒恕了瑪麗之子威廉。
註: 博士在此時表示Elise"本不該死亡的",這是因為其在現實中而後博士決定獨自前往對抗獨行Cyberman,
4年後(1820年)才因捲入"Hoppner醜聞(Scandal)"而被開除。
眾人則不顧其反對,分頭尋找逃出別墅的方法。
因為時間旅行的關係,獨行Cyberman的槍已燒毀無法使用,
也不能透過能量場找到被賽博金屬寄生的"守護者(Guardian)";
為此他決定吸收閃電做為能量,讓自己重獲新生。
瑪麗透過壁爐煙囪得知了此事,成為其日後寫作的養分。
獨行Cyberman成功抵達狄奧達蒂別墅
獨行Cyberman吸收閃電做為能量,
成為瑪麗日後創作出《科學怪人》的靈感
瑪麗、拜倫、Yasmin Khan與Ryan Sinclair
在搜尋別墅出口的過程中找到一間空房間,
並發現其中滿是被雪萊寫滿紙張與牆面的符號。
而克萊爾、波里道利與Graham O'Brien
則在地窖中發現了"守護者"珀西·雪萊本人。
此時,獲得能量的獨行Cyberman很快地透過讀取能量場,
而引用了他的作品《瑪布仙后:哲學詩;搭配註解
(Queen Mab: A Philosophical Poem; With Notes, 1813)》第2~3本書:
"......這並不是塵土,而曾是活生生的人。
(...There's not one atom of yon Earth, but once was living man.)
刺穿他平和的那把劍......
(The sword that stabs his peace...)"
"他珍視侵蝕他心靈的那條毒蛇;
(He cherisheth The snakes that gnaw his heart;)
他尊崇把他的痛苦當作快樂的那位暴君。
(he raises up the tyrant whose delight Is in his woe.)"
註: 瑪布仙后(Queen Mab)是英國民間傳說中負責掌管夢境的仙女。
本詩透過她的視角分析與解釋了伊恩特(Ianthe)的夢想,
展示了過去的君主制(劇中敘述即此段)、現在的商業與宗教壓迫,
以及未來沒有衝突與死亡的烏托邦。
眾人發現狄奧達蒂別墅的一間空房間中
滿是被雪萊寫滿紙張與牆面的符號
獨行Cyberman很快地找到了珀西·雪萊的確切位置,
遂試圖傳送進入地窖中脅迫其將賽博金屬交出;
被賽博金屬寄生的雪萊便嘗試阻止他但效果有限。
Ryan要博士聽從Captain Jack Harkness的警告,
藉由犧牲雪萊換取避免Cyber帝國重新崛起。
但博士表示其思想與言語激勵著好幾世紀的人而無法這樣做。
此時,瑪麗試圖說服獨行Cyberman不要殺害雪萊,
聲稱他(本名Ashad)雖然是多個零件的組成,
但她仍看見了他的靈魂(因為他選擇饒恕了威廉的性命),
而稱他為"現代的普羅米修斯(The Modern Prometheus)";
註: 希臘神話中,泰坦神族普羅米修斯
(Προμηθεύς,意為"先見之明")用泥土創造了人類。
然而Ashad表示自己饒恕了威廉只是因為對方的脆弱。
獨行Cyberman並未殺害瑪麗之子威廉
瑪麗看見了獨行Cyberman(Ashad)的靈魂
最終,第十三任博士利用雪萊未來溺死的景象欺騙賽博金屬離開宿主後,
賽博金屬卻選擇了博士,直到獨行Cyberman威脅召喚大軍摧毀地球,
才使博士決定將體內的賽博金屬交出,讓它寄生在獨行Cyberman身上。
隨後獨行Cyberman穿越時空前往未來,連日的大雨終於放晴。
第十三任博士欺騙賽博金屬離開雪萊的身體
第十三任博士將賽博金屬交給獨行Cyberman
隔日(1816年6月14日),克萊爾表示自己看清了拜倫的為人,
決定放棄繼續對他的追求,波里道利則在一旁竊笑。
雪萊感謝博士讓自己重獲新生,儘管因為提前看見未來而感到生無可戀,
但也讓瑪麗明白每一刻的重要性,Ryan則鼓勵她不要放棄寫作。
之後,博士與夥伴們告別前往賽博金屬在雪萊腦中傳送的時空座標。
(NuWho S12E09: Ascension of the Cybermen)
2日後(6月16日)2:00~3:00am,瑪麗以那晚遭遇構思出《科學怪人》。
雪萊重獲新生後向第十三任博士表達感謝
《黑暗(Darkness, 1816)》/ by拜倫勳爵
1816年7月,拜倫(28歲)以那晚遭遇發表了此詩:
"......世界一片虛無,(NuWho S12E08: The Haunting of Villa Diodati)
(...The world was void,)
人口與權勢混為一塊,
(The populous and the powerful was a lump,)
沒有季節,沒有草枝,沒有樹木,沒有人類,沒有生氣
(Seasonless, herbless, treeless, manless, lifeless)
--一塊死亡--如混亂的硬質黏土。
(—A lump of death—a chaos of hard clay.)
......沒有水手的船隻在海上腐爛,
(...Ships sailorless lay rotting on the sea,)
船桅零星地倒下,人們墜落
(And their masts fell down piecemeal: as they dropp'd)
躺在無浪的深淵之中--
(They slept on the abyss without a surge—)
波浪死氣沉沉;潮汐奄奄一息,
(The waves were dead; the tides were in their grave,)
月亮,他們的情婦,早已香消玉殞;
(The moon, their mistress, had expir'd before;)
靜止的空氣使風兒消逝,
(The winds were wither'd in the stagnant air,)
雲朵消失殆盡;黑暗無需
(And the clouds perish'd; Darkness had no need)
助力--而她就是宇宙。
(Of aid from them—She was the Universe.)"
拜倫發表《黑暗》一詩
《鬼故事片段(A Fragment of a Ghost Story, 1816)》/ by珀西·雪萊
同年(1816年)8月18日起,珀西·雪萊(24歲)開始於日記上
撰寫由Michael Gregory Lewis講述的5個鬼故事。
1816年10月,芬妮(22歲)因被長期被家暴而選擇服毒自殺。
1816年12月初,雪萊的妻子Harriet(21歲)在寫了一封
給父親、姐姐與丈夫的告別詩後溺死於九曲湖(Serpentine River);
註: 兩起自殺案件在當時很快地被掩蓋。1816年12月30日,再度懷孕的瑪麗與雪萊正式結婚,兩人沒有度蜜月。
1817年1月13日,克萊爾產下了與拜倫的孩子,命名為Allegra;
同年(1817年)9月2日,瑪麗(20歲)產下了第3個孩子,命名為Clara。
《科學怪人(Frankenstein; or, The Modern Prometheus, 1816)》/ by瑪麗·雪萊
1818年1月1日,瑪麗·雪萊(20歲)在英國倫敦匿名出版了此書第一版,
書名直譯為《法蘭克斯坦;又名,現代的普羅米修斯》;
註: 法蘭克斯坦名字來自於瑪麗等人前往歐洲追隨拜倫期間,1821年,第二版於法國巴黎出版(由Jules Saladin翻譯),瑪麗名字首次出現;
所途經德國蓋恩斯海姆(Gernsheim)的法蘭克斯坦堡(Frankenstein Castle)。
當時的兩個世紀前,有科學家在裡面從事煉金術實驗。
1831年,第三版出版,成為現今最普及的版本。
劇情描述瘋狂科學家維克多·法蘭克斯坦(Victor Frankenstein)
計畫靠著自己的力量創造出一個完美的人工生命體,
遂從墳場挖出屍塊並拼裝成人形,再加以電擊賦予其生命。
但他很快地意識到自己製造出了一個怪物而害怕地逃走了;
怪物(即科學怪人)受到驚嚇後,因疑惑自己身份而在曠野到處遊蕩。
他隨後在農民家庭的偏遠小屋休息,並利用偷聽學會了說話。
該農民家庭的盲人父親最終發現了他,並且對他很友善;
但當其他家庭成員回來後,眾人卻因害怕而合力將他趕走。
困惑的他在河中拯救了一位女孩,但卻遭到其男友開槍攻擊。
後來他在實驗室外套的口袋裡發現了法蘭克斯坦的科學怪人日記,
遂發誓要對他報仇,因為他讓自己獨自面對這個討厭他的世界。
他殺害了法蘭克斯坦的最小弟弟威廉(William),更在山上找到了法蘭克斯坦,
要求他為自己創造一個女性伴侶,並承諾與她從此消失在人類世界中。
但法蘭克斯坦在試圖創造另一個人形時,因開始意識到自己
可能正在打造了一整個怪物種族後代,而最終還是決定將她摧毀。
憤怒的怪物於是殺害了法蘭克斯坦的最好朋友亨利(Henry Clerval)
並在其新婚之夜殺害了他的未婚妻伊莉莎白(Elizabeth Lavenza)
後逃到了北極圈內,而使得法蘭克斯坦的父親悲憤而死。
於是法蘭克斯坦決定殺害自己的創造物,而追隨他抵達了北極圈,
但最終卻因為意外落入冰冷的水中而感染嚴重的肺炎。
他隨後被一艘船隻撈起,並在將此故事告訴船長Robert Walton後死去。
不久後,科學怪人登上了船,並發現了法蘭克斯坦的屍體,
遂在悲痛之中承諾在地球的最北端自焚後離開,從此消失無蹤。
瑪麗的《科學怪人》手稿(包含雪萊的修正註解)
這作品被後人普遍公認是史上第一部科幻小說,
瑪麗·雪萊更因此座而被後人稱為"科幻小說之母"。
(但因當時沒有"科幻"這個小說分類,而被歸類在歌德式恐怖小說)
其作品中瘋狂科學家的設定影響了現代許多科幻作品的表現手法;
該作品後來多次被改編成多部電影與電視劇,其角色科學怪人
更成為了"環球怪物(Universal Monsters)宇宙"的一員。
作品引用
第一任博士時期
1996年,中國北京的迦納狂歡節(Festival of Ghana)鬼屋中,
設有科學怪人(即法蘭克斯坦所創造的怪物)機器人關卡。
(ClassicWho S02E08: The Chase/D: Journey into Terror)
迦納狂歡節鬼屋中的科學怪人關卡
第三任博士時期
Jo Grant曾詢問塑膠意志(Nestene Consciousness)
為自己打造身體的部分是否就像是科學怪人一樣。
(ClassicWho S08E01: Terror of the Autons)
第四任博士時期
該劇集中許多元素來自於《科學怪人》與其改編電影,
包含Solon搜集身體器官來重組莫比烏斯(Morbius)的橋段。
(ClassicWho S13E05: The Brain of Morbius)
第八任博士時期
1999年12月31日,沃克綜合醫院(Walker General Hospital)
(ClassicWho S13E05: The Brain of Morbius)
Solon重組莫比烏斯的橋段對應了科學怪人死而復生的情節
第八任博士時期
1999年12月31日,沃克綜合醫院(Walker General Hospital)
停屍間(Morgue)負責人Pete Callahan於夜間值班時,
觀看由James Whale於1931年執導的《科學怪人》改編電影;
觀看由James Whale於1931年執導的《科學怪人》改編電影;
不久後第八任博士也完成重生而從停屍間中破門而出,
並同樣也於復活之後,因為疑惑自己的身份而到處遊蕩。
(1996 TV Movie)(PROSE: The TV Movie)
班纳曼路幫時期
Luke Smith的誕生過程後來被多次形容成科學怪人。
(The Sarah Jane Adventures 2007 New Year Special: Invasion of the Bane)
(The Sarah Jane Adventures S01E05: The Lost Boy)
(The Sarah Jane Adventures S03E02: The Mad Woman in the Attic)
《片段(A Fragment, 1819)》/ by拜倫勳爵
1819年,拜倫以那晚遭遇撰寫了一段現代吸血鬼短篇,
但他很快就放棄了,因此該作品並未完成。
其最終於同年(1819年)6月17日時,以《片段》為標題,
收錄在《馬捷帕:詩集(Mazeppa: A Poem)》之中。
《吸血鬼(The Vampyre; A Tale, 1819)》/ by約翰·波里道利
1819年4月1日,不名人士在《新月刊(The New Monthly Magazine)》上
發表了受到《片段》所啟發的吸血鬼中篇小說,署名為"拜倫勳爵"。
這個故事因拜倫而打響了名號,是首部用英語寫成的現代吸血鬼小說
(因《片段》較晚發表),也被認為是浪漫主義吸血鬼奇幻故事類型的先驅,
更讓吸血鬼的形象定型成一個在上流社會中獵食的貴族惡魔。
並同樣也於復活之後,因為疑惑自己的身份而到處遊蕩。
(1996 TV Movie)(PROSE: The TV Movie)
《科學怪人(Frankenstein, 1931)》改編電影
第八任博士重生完後從停屍間破門而出的橋段
正好對應了改編電影中科學怪人死而復生的情節
第九任博士時期
當Toshiko Sato發現外星人屍體(實為改造豬)從冰櫃中逃出來時,
其的大叫: "他還活著!(It's alive.)"致敬自1931年改編電影的經典台詞。
(NuWho S01E04: Aliens of London)
其的大叫: "他還活著!(It's alive.)"致敬自1931年改編電影的經典台詞。
(NuWho S01E04: Aliens of London)
班纳曼路幫時期
Luke Smith的誕生過程後來被多次形容成科學怪人。
(The Sarah Jane Adventures 2007 New Year Special: Invasion of the Bane)
(The Sarah Jane Adventures S01E05: The Lost Boy)
(The Sarah Jane Adventures S03E02: The Mad Woman in the Attic)
Luke Smith的誕生對應了科學怪人死而復生的情節
當Clyde Langer發現討厭的新校長Haresh竟是Rani Chandra父親時,
Rani向他解釋說"他平常人很好,那(討人厭)只是他的工作"時,
Clyde諷刺地表示他們平常也是這麼說法蘭克斯坦博士的。
(The Sarah Jane Adventures S02E02: The Day of the Clown)
《片段(A Fragment, 1819)》/ by拜倫勳爵
1819年,拜倫以那晚遭遇撰寫了一段現代吸血鬼短篇,
但他很快就放棄了,因此該作品並未完成。
其最終於同年(1819年)6月17日時,以《片段》為標題,
收錄在《馬捷帕:詩集(Mazeppa: A Poem)》之中。
註: 其又名《小說片段(Fragment of a Novel)》
或《埋葬:片段(The Burial: A Fragment)》;
由此看來,此小說完成後原名應是《埋葬(The Burial)》。
劇情描述奧古斯都·達維爾(Augustus Darvell)在東方之旅時,
因開始變得虛弱,而要求敘事者不要向別人透漏自己已死的消息;
最終敘事者看見達維爾臉色變黑且身體迅速分解......。
故事在此戛然而止,但根據波里道利寫給出版商的信件說法,
在拜倫的原定小說計畫中,敘事者最終將發現
達維爾變成吸血鬼復活,並再次出現向其姐姐示愛。
拜倫以《片段》為名所發表的現代吸血鬼故事
《吸血鬼(The Vampyre; A Tale, 1819)》/ by約翰·波里道利
1819年4月1日,不名人士在《新月刊(The New Monthly Magazine)》上
發表了受到《片段》所啟發的吸血鬼中篇小說,署名為"拜倫勳爵"。
這個故事因拜倫而打響了名號,是首部用英語寫成的現代吸血鬼小說
(因《片段》較晚發表),也被認為是浪漫主義吸血鬼奇幻故事類型的先驅,
更讓吸血鬼的形象定型成一個在上流社會中獵食的貴族惡魔。
劇情描述一個名為奧布瑞(Aubrey)的英國孤兒遇見了
來自英國倫敦的一位神秘且充滿難以解釋魅力的
魯斯凡勳爵(Lord Ruthven),而被說服與之一起遊歷歐洲各地。
抵達羅馬時,奧布瑞在魯斯凡試圖勾引一位熟人的女兒時
暫時與之分道揚鑣而在希臘認識了旅館老闆女兒伊恩特(Ianthe);
她告訴了他關於吸血鬼的傳說後便死於非命,且頸部留下神秘咬痕。
後來奧布瑞重新加入魯斯凡的行列,直到兩人遭強盜襲擊,
後者因瀕死而要求奧布瑞在將來的1年又1天內
不要向別人透漏自己已死的消息,或是對他的了解。
奧布瑞回到了倫敦後不久,驚訝魯斯凡再次健康地出現;
其開始勾引他的姐姐,並與她在奧布瑞承諾終止的那一天訂婚。
結婚那天,奧布瑞的姐姐未即時收到他的真相信件,
最終被人發現喪生於新婚之夜,且魯斯凡早已消失無蹤。
波里道利以拜倫勳爵為署名發表的《吸血鬼》初版
但因為拜倫的強烈否認,第二版修訂本拿掉了拜倫的名字,
並將吸血鬼改為Lord Strongmore,且加上了波里道利的註釋。
(儘管波里道利的一再否認,但普遍認為其所寫。)
註: 魯斯凡勳爵(Lord Ruthven)名字出自《Glenarvon(1819)》,
其作者卡羅琳·蘭姆夫人(Lady Caroline Lamb)與拜倫曾於1812年有段感情,故用Lord Glenarvon(本名Clarence de Ruthven)與Calantha影射拜倫與自己;此故事聲名大噪的原因是"拜倫式英雄"首次出現在他人作品中。
註: 波里道利故意用魯斯凡勳爵影射拜倫(奧布瑞則影射自己),據說這是因為他長期遭受拜倫的霸凌,甚至曾一度因此想要自殺。
但此版本從未正式出版,波里道利也在不久後被解雇。
事實上如果仔細觀察的話,吸血鬼與科學怪人有幾個相似的脈絡,
包含敘事者的毀滅性錯誤、死者的復活,及新娘最終於新婚夜上喪生等。
1821年,波里道利逝世,死因可能是氰化物自殺。
1897年5月26日,倫敦萊塞姆劇院(Lyceum Theatre)經理Bram Stoker
在此故事的啟發下創作了《德古拉(Dracula)》,成為現今吸血鬼經典代表。
1996年,迦納狂歡節鬼屋中也設有德古拉伯爵吸血鬼機器人關卡。
(ClassicWho S02E08: The Chase/D)
迦納狂歡節鬼屋中的德古拉伯爵吸血鬼關卡
1818年,雪萊一家前往義大利那不勒斯(Naples),
並雇用了義大利籍的僕人Paolo Foggi。
同年(1818年)6月,瑪麗的第2個孩子威廉逝世;
同年(1818年)12月27日,雪萊登記領養了1個新生兒,
與瑪麗共同扶養(可能是為了彌補妻子的傷痛)。
在現實生活中,護士Elise曾向Mrs Isabella Hoppner
稱該小孩其實是克萊爾與雪萊所生,被後人稱為"Hoppner醜聞"。
之後瑪麗以護士Elise與Paolo Foggi秘密結婚為由開除了兩人。
註: 克萊爾的確在1818年12月27日身體不適而被質疑已經懷孕(儘管瑪麗後來向Isabella Hoppner解釋那是由於經期造成),且克萊爾的日記正巧(或故意)遺失1818年6月~1819年3月期間。
註: 在劇中, 護士Elise於1816年6月13日逝世。
1819年9月,瑪麗(22歲)的第3個孩子Clara逝世;
1819年11月12日,瑪麗產下了第4個孩子,並以雪萊的名字
命名為珀西·佛羅倫斯·雪萊(Percy Florence Shelley)。
1820年,雪萊與瑪麗領養的孩子逝世。
1822年,雪萊(29歲)於出海期間遇到風暴,終因船隻沉沒而溺死。
1823年,瑪麗(25歲)返回英國,成為職業作家以撫養佛羅倫斯;
1851年2月1日,瑪麗(53歲)因腦瘤而逝世。
第十三任博士讓雪萊看見自己未來溺死的模樣
同年間(1851年),佛羅倫斯將瑪麗的遺體與她父母的墓
遷移至伯恩茅斯(Bournemouth)的聖彼得教堂(St Peter's Church)。
瑪麗·沃爾史東克拉夫·戈德溫墓(圖片取自此),
其被移至聖彼得教堂,與夫女葬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