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6

文學圖書館(三): 讓英語語言重生的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

英國史上最傑出戲劇家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
也是西方文藝史上最傑出的作家之一,以及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學家之一。

他流傳下來的作品包含38部戲劇、154首十四行詩、2首長敘事詩及其他詩歌,
至今改編成各種語言譯本,且表演次數遠遠超過其他戲劇家的作品,
更被金氏世界紀錄列為人類史上最暢銷(戲劇)作家第二名(僅次於聖經)。


Doctor Who劇中對於莎士比亞名句與元素的致敬和引用可以說是非常大量,
第十任博士更直接帶Martha前去拜訪這位天才劇作家並與之一同冒險。
2016年為莎士比亞的400周年誕辰,除了全世界各地的紀念活動以外,
也可以跟著這篇報導一起重溫所有劇裡與這位天才莎士比亞的每次相會。

(NuWho S03E02: The Shakespeare Code)


劇中的莎士比亞


與歷任博士的三次相遇

第四任博士(或以前肉身)曾拜訪過小時候的莎士比亞,
並告訴他: "如果你沒有要說什麼的話,那說話就是沒意義的。"
後來他做得很好,成為一位沉默寡言的小男孩。
(推測博士並未向其自我介紹,或小男孩後來已忘了博士)
(ClassicWho S17E02: City of Death)

環球劇場開幕沒多久,第十任博士前去拜訪莎士比亞,
並暗示了博士不小心發明了襞襟(Ruff,劇中稱為"護頸")。
(推測博士未刻意提起自己與他的未來相遇以避免時空混亂,
但仍被莎士比亞看出他能夠穿越時空到處旅行)
(NuWho S03E02: The Shakespeare Code)

之後莎士比亞再度遇見第四任博士(或以前肉身),
並讓他協助手扭傷的自己完成了《哈姆雷特》的第一份手稿。
(ClassicWho S17E02: City of Death)

第十任博士為莎士比亞戴上護頸(襞襟)


個人私生活謎團

出生之謎

根據文獻記載,莎士比亞於1564年4月26日受洗
由當時的習俗回推3天就可得到其生日(可能)為4月23日,
但究竟當時使用的曆法是否正確也早就已經不可考。

此後來更被認為可能是18世紀學者的錯誤,
因為莎士比亞是於1616年4月23日逝世,
即用生日與忌日同一天的陰謀論吸引他人注意。


長相之謎

現實中關於莎士比亞本人的私人活很少被記錄,
就連目前最為人所熟知的莎士比亞肖像畫究竟是誰所畫、
何時畫的(很有可能在莎士比亞逝世很久之後才畫的),
甚至畫中的是否就是莎士比亞本人(或只是後人的臆測)都不清楚。

這也是為何在劇中,Martha Jones看到莎士比亞本人時,
疑惑地向博士表示"他和畫上的長相不一樣"

莎士比亞畫像被記錄在Cybus Cyberman的訊息戳裡。
(NuWho 2008 Christmas Special: The Next Doctor)

Cybus Cyberman用訊息戳更新了英國的歷史,
包含莎士比亞的圖片資料

字跡之謎

"莎士比亞"是否就是這些文學作品的作者"莎士比亞"也有諸多猜測。
許多學者認為"莎士比亞"可能只是筆名,或是出自他人之手,
若這些假設為真,為何需要利用別人的名字寫作又成為另外一個謎團。

會有這些猜測,是因為莎士比亞僅有中學教育程度,
但他的作品中卻顯示其知識淵博,熟悉各種歷史與宮廷貴族生活,
註: 儘管沒有保存下來的出席記錄,但大多認為其在家鄉
亞芬河畔史特拉福(Stratford-upon-Avon)附近的國王學校接受了中學教育。
且有近3000個英文字彙在他的作品前沒有被任何文件記錄過,
甚至不少沿用至今的許多英文字彙是他自創的,成為近代英文雛形
《牛津英語詞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也曾因此將他列為現代英語字彙的重要人物之一。
註: 莎士比亞在劇本語言使用的不是現代英文,但也並非古英文。
其使用了非常多的雙關,且每句每字都有固定的詩句與格律,
甚至常常打破一般句型結構來強調關鍵字或是營造新鮮感,
因此無論是將其古典劇本文詞改寫成現代舞台語彙或是翻譯成其他語言,
都會是非常困難的,稍微拿捏不好就會失去原作的價值。
更神秘的是,即使莎士比亞的用字遣詞是如此精確,
他卻從來沒把自己的名字拼對過(或其實"莎士比亞"這名字才是錯的)。

此外,莎士比亞名下的作品並不是每一個字都是他所寫,
其中有一部分顯示出合作的痕跡(這也是當時普遍的一個現象)。
近年利用機器學習方法比較作家慣用字彙時發現,其合寫比例比想像中更高。

在劇中,第四任博士提及莎士比亞寫十四行詩時手扭傷,
因此由他來代筆撰寫了《哈姆雷特(Hamlet)》(博士認出自己筆跡)。
(ClassicWho S17E02: City of Death)


性向之謎

莎士比亞的性取向問題一直受到學界的爭論,
有學者指出其用來獻給一位年輕貴族男性的十四行詩前126首
內容曖昧隱晦,有不少地方甚至出現了迷戀男性性器官的暗示;

此外如《威尼斯商人(Merchant of Venice, 1596-1598?)》
和《第十二夜(Twelfth Night)》中也出現模糊性別分界的劇情,
人物心理也隱藏了不少性向曖昧,而因此推測莎士比亞
可能為雙性戀(或同性戀),但目前沒有權威研究足以證明。

在劇中,莎士比亞同時與Martha Jones和第十任博士調情時,
博士表示剛有57位(支持莎士比亞是雙性戀的)學者高興死了。

第十任博士表示剛剛莎士比亞的話
57位學者很開心他們猜對了他是雙性戀

失蹤之謎

1582年11月27日,莎士比亞(18歲)
懷孕的安·海瑟威(Anne Hathaway)(26歲)衝忙完婚。

後女兒蘇珊娜·莎士比亞(Susanna Shakespeare)出生,1583年5月25日受洗。
後龍鳳胎兒子哈姆內特·莎士比亞(Hamnet Shakespeare)
與女兒朱迪思·莎士比亞(Judith Shakespeare)出生,1585年2月2日受洗。

1585年替雙胞胎受洗之後,莎士比亞(21歲)生活紀錄突然消失,
直到1592年,劇作家葛林(Robert Greene)的評論中貶其(28歲)
"一隻偷取別人羽毛來妝扮自己的爆紅烏鴉"時才又再次出現。

消失的這7年後,莎士比亞赫然搖身變成倫敦最炙手可熱的劇作家
(其創作的黃金年代即是此時至退休,即1592-1613年)。
這段期間發生了什麼事擁有諸多猜測:
  • 有人根據一個17世紀的帳戶推測其不小心獵殺了
    當地官員莊園裡的一頭鹿,而逃離了家鄉以避風頭;
  • 有人從信件分析其學習了法律並當了校長;
  • 有人認為其前去環遊了歐洲大陸;或是加入了巡演劇團。
1599年,Martha向莎士比亞(35歲)提起他在鄉下還有妻子(即安·海瑟威)。


死亡之謎

1613年,莎士比亞(49歲)退休回到家鄉亞芬河畔史特拉福後,
1616年4月23日,莎士比亞(52歲)逝世。

因為死的年輕,關於死因眾說紛紜:
  • 大部分的說法是他與友人狂飲之後發燒,兩日後逝世;
  • 由於事出突然,有人認為是被親戚下毒而死;
  • 也有人提出他還年輕卻在死前一個月寫好遺囑,
    應是早以患有重病,因此可能是病死的;
  • 也有人提出他在十四行詩中出現大麻或神遊等相關字眼,
    並聲稱其花園可以找到蛛絲馬跡,懷疑其是因為呼麻而死的。
然而科學家要研究其死因是不太容易的,因為他的墓碑碑文上
刻了一段話詛咒所有敢動他屍骨的人不得好死。
註: 1794年時曾有他的頭骨被盜的傳聞,但教堂方否認。
直到2016年,考古學家為了拍攝紀錄片時以雷達掃描其遺體,
才以外發現他的頭骨早已被盜,加強了盜墓案的真實性。
但即便如此也有不少科學家申請,希望能在屍骨完好狀態下研究其死因。

1623年,國王劇團的兩位同事出版了《第一對開本(1st Folio)》
除了其中兩部作品以外,收錄了目前已被認可的所有莎士比亞作品。


環球劇場(Globe Theatre)

1594年伊莉莎白一世女王統治時期,第一代亨斯頓伯爵(Baron Hunsdon)
亨利·凱里(Henry Carey)贊助成立"宮內大臣劇團(The Lord Chamberlain's Men)"
莎士比亞成為(30歲)合夥人與劇作家,負責掌管宮廷之娛樂。

1596年凱里逝世後,劇團改由其兒子第二代亨斯頓伯爵
喬治·凱里(George Carey)贊助,團名改成"亨斯頓劇團(Lord Hunsdon's Men)"
直到1597年喬治成為宮內大臣,劇團才又恢復原名"宮內大臣劇團"。

1599年,最初的環球劇場由木匠Peter Streete(或Street)所設計,
位於英國倫敦南華克區(London Borough of Southwark),
由同為Peter於1576年所建且土地租約已到期的"劇場(The Theatre)"劇場,
拆除後的木材運到泰晤士河(River Thames)對岸後,重新改造而成。

1613年6月29日,環球劇場在表演《亨利八世》時遭到焚毀,
根據記載,除了一位男子的馬褲被點燃外,沒有其他人員傷亡。
同年間,莎士比亞退休回到家鄉亞芬河畔史特拉福(Stratford-upon-Avon)

1614年,環球劇場重建,直至1642年清教徒以"戲劇妨礙風化"為由關閉,
1644年,劇院因遭清教徒破壞而被改建成其他建築。

因為破壞得太過徹底,劇院的確切位置一直不為人知,
直到1989年在Anchor Terrace建築停車場下發現環球劇場地基的殘跡,
劇院的確切位置才終於曝光,但因此建築因已列入英國保護而不得挖掘。
因為泰晤士河改道的關係,其位置目前位於現今泰晤士河中央。

莎士比亞環球劇場

環球劇場與泰晤士河相對位置(圖片取自)


環球劇場尺寸沒有確切數據記載,但已有學者考證出其大概。
有證據表明其是一座三層樓的開放式圓形劇場,
直徑約為100英尺(約30.48公尺),共能容納3300名觀眾。

在Wenceslaus Hollar的素描中顯示環球劇場應為圓形
並將之體現在1674年的雕刻作品<遠界(Long View)>上;
然而1997年所露出的地基顯示它可能其實是20邊形的建築。

在劇中則解答Peter受Carrionite種族的影響而設計了
可以將語言力量放大的14邊形建築,並在完工不久後發瘋。
其正好與可以撼動人心的十四行詩相對應。

莎士比亞環球劇場的畫像被記錄在Cybus Cyberman的訊息戳裡。
(NuWho 2008 Christmas Special: The Next Doctor)

Cybus Cyberman用訊息戳更新了英國的歷史,
包含Wenceslaus所繪的莎士比亞環球劇場圖片資料


根據考證,劇院高45英尺(13.7公尺),一端為長方形伸展式舞台,
約43英尺(13.1公尺)寬、27英尺(8.2公尺)深,且比地面高出5英尺(1.52公尺),
下方設計了一個活板門,讓表演者可以從此門進入舞台;
前方空地稱為"地獄(Pit/Hell)""庭院(Yard)",觀眾可花1便士站著觀看演出,
環形四周則是三層樓的坐位,可坐著觀賞演出,越往上的樓層視野越好、價格越貴。
又以左右兩側的包廂最為高貴,通常是地方權勢才能使用的。

同一部劇由好幾幕(Act)組成,每場裡面有數場/景(Scene),全長數小時。
因為整個劇院沒有廁所(當時尚未發明馬桶),因此需要離開前往泰晤士河如廁,
但再次入場時需要付額外的1便士。因此大部分的人會選擇直接尿在所站的地方。
所以在劇中,Martha才會表示看表演必須要忍受臭味。

舞台兩側有大型柱子撐起後方的屋頂,天花板稱為"天堂(Heaven)"
上方也有一個活板門,讓表演者可以利用繩索或其他裝置從空中降落;
後牆則有三道門通到後台,讓演員可在那裡換戲服;
上方則是陽台,可容納演奏者,或是某些場景的布景搭建。

劇中呈現的環球劇場內部,
舞台前方為站位,三層樓部分則為坐位


在當時,戲劇因為無分貴賤的特性,消弭了伊莉莎白時代的階級壁壘,
貴族平民都能上劇院,更能一邊看劇消遣一邊議論朝政、批評時事,
因此宗教領袖對其大肆批評,倫敦主管機關更常託詞關閉劇院或下令禁演。
在劇中,《愛的勝利》就差點因為未經審核許可而不得演出;
當演出出現魔鬼時,也有人(可能是宗教領袖)大喊"我就知道(會這樣)!"

以前從來就沒有女性演員,因此表演都由男性反串扮演女性角色
且因為沒有燈光的關係(當時尚未發明電燈),表演都是在白天(有光時)舉行。
然而在劇中的《愛的徒勞》與《愛的勝利》兩場卻都在晚上表演。

此時期的演技以浮誇為主流,演員們鏗鏘有力地唸著台詞,
搭配由演奏者用金屬、爆竹或帆布所打造出來的音效,
台下觀眾會隨之鼓掌和吆喝,作者莎士比亞的出場也常與台下互動。

當時一般民眾是很難獲取知識的,僅能到劇院欣賞莎劇來了解歷史;
然而莎士比亞在該劇劇本中的歷史並非完全遵照著史實所寫,
卻讓英國倫敦的民眾在數百年後仍相信著他所給的資訊,便足見其影響力。

環球劇場《凱薩大帝》公演劇照(圖片取自)


1949年,一位美國的導演兼演員Sam Wanamaker來到倫敦,
驚訝環球劇場居然僅倖存一個牆上的青銅碑,遂決定要重建環球劇場。
他的想法逐漸受到國際重視,結合歷史學家與建築師等的力量,
終於在1997年完工,並命名為"莎士比亞環球劇場""新環球劇場"

其距離原址約205公尺遠,位於(現今)泰晤士河畔千禧橋(Millennium Bridge)邊。
為了忠實再現劇場的本來面貌,新環球劇場採用了各種傳統建築材料,
整個結構也幾乎都是按照原計畫進行調整與修建,
並加入了燈光、灑水器滅火系統、遊客中心、後台及許多現代化的舞台機關等。

1997年6月12日,莎士比亞的《亨利四世》上演,宣告環球劇場正式回歸。
(然而Sam本人早於1993年逝世,來不及看見環球劇場完工)

莎士比亞環球劇場建築結構(圖片取自)


莎士比亞環球劇場由三個機構組成:
  • 環球劇場: 一個由國際藝人組成的專業劇團。
    因為露天的關係,目前展演僅安排在夏天(5月至10月)的第一周,
    且一般安排在下午和晚上演出,劇目以莎劇為主(但不僅限於莎劇)。
    座位總數為1380個坐位與500個站位,比莎士比亞時期減少了一半。
    大部分時間,他們會遊走到世界各地,為喜愛莎士比亞的粉絲全球巡演。
    目前他們已經到過近200個國家,把莎士比亞的作品及戲劇文化教育帶到了全球。
  • 環球教育: 與不同年齡的學生共同研究莎士比亞的劇作手稿及舞台表演。
    其會於冬天(11月至4月)將環球劇場做為藝術教育和學習的教學場所。
  • 環球展覽: 專為莎士比亞及同時代劇作家而設立的完整展覽。
    全年對遊客開放,展示一些紀錄及手稿,以及演員的衣服及道具等,
    可以選擇使用英文或中文等語言導覽。離開後可用當天門票重新進入展區。
莎士比亞環球劇場(圖片取自)


貝德拉姆瘋人院(Bethlem Royal Hospital)

又名"瑪莉貝德拉姆(St Mary Bethlem)",為當時倫敦的一家精神病院,
是精神病改革最糟糕時期的代表性收容所,常成為驚悚作品的題材。

在劇中,莎士比亞稱自己唯一的兒子哈姆內特
1596年死於黑死病時,他曾因為悲痛而前來此處待過;
此外在1599年時,木匠Peter Streete也因發瘋而來到此。

劇中的貝德拉姆瘋人院外部與內部

貝德拉姆瘋人院規劃圖

貝德拉姆瘋人院


文學作品

《羅密歐與茱麗葉(Romeo & Juliet, 1595?)》

此作基於義大利的故事改寫並進行了拓展(也加入了配角),
屬於傳統戀愛悲劇,戲劇主角被認為是青年戀人的典型模樣。
其使用了富有詩意的戲劇結構,使劇情在悲喜劇間切換,
增加劇情的緊張氣氛,並使用配角與次要劇情來潤澤故事。
全劇至少有175處雙關語笑話,且大多與性有關係。

戲劇中描述義大利(Italy)維洛那城(Verona)裡的兩大家族--
蒙太古(Montague)家族與卡帕萊特(Capulet)家族擁有世仇,
在戲劇的一開始,兩家僕人便當眾鬧事。

蒙太古的羅密歐(Romeo)愛上了卡帕萊特的羅瑟琳(Rosaline),
便與好友卡里奧(Benvolio)與邁丘西奧(Mercutio)一起戴著面具潛入舞會,
卻反而在舞會上遇見並愛上了卡帕萊特的茱麗葉(Juliet)。
茱麗葉的堂哥提伯特(Tybalt)確認出了羅密歐的聲音,想要殺了羅密歐。

當晚舞會結束後,羅密歐潛入了茱麗葉的花園以見她最後一面,
兩人隔日在勞倫斯神父(Friar Laurence)的見證下秘密結婚。

沒多久,提伯特在路上遇見了羅密歐,在鬥毆中殺害了其好友邁丘西奧,
羅密歐遂一怒之下殺害了提伯特,並因此遭到流放出維洛那城。
與此同時,茱麗葉的父親凱普雷特(Capulet)要茱麗葉
嫁給帕里斯伯爵(Count Paris),茱麗葉便喝下了勞倫斯神父的假死藥水,
並派人送信給羅密歐,要他在墓穴等待假死的茱麗葉以與之私奔。

然而信件未送達羅密歐手中時,羅密歐已先聽聞死訊,
他來到墓穴並因以為看見卡帕萊特家族的人,而誤殺了帕里斯。
在看清楚他是帕里斯後,羅密歐憐憫這個也曾愛過茱麗葉的人,
在將他放在茱麗葉身旁後,自己也飲毒自盡躺在其身旁。
茱麗葉醒來後發現自盡的羅密歐,也拔出羅密歐的配劍自盡。

後守衛發現了3人的屍體,兩家人痛哭失聲,
在聽完勞倫斯神父道出這段悲戀之後,兩家族終於和好。

男孩在莉莉絲的家門口彈琴求愛

名句 & 元素引用

第一任博士時期

Barbara Wright在被要求講述永不完結的(冒險)故事時,
她想到了莎士比亞與《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故事。
(ClassicWho S02E06: The Crusade)


第四任博士時期

4th Doctor: "夜間的星火已熄滅,歡樂的白晝
已輕輕地踏上雲霧迷濛的山巔。(Night's candles are burnt out,
and jocund day stands tiptoe on the misty mountain tops.)"
(出自第三幕,第五場)
(ClassicWho S13E02: Planet of Evil)

在S14首集故事中使用了大量來自
1954年的《羅密歐與茱麗葉》電影版戲服。
(ClassicWho S14E01: The Masque of Mandragora)


《亨利四世(Henry IV, 約1596)》

此作是莎士比亞歷史劇中最成功也最受歡迎的一部,
為其歷史劇之代表作,共有兩部(分為上、下篇)。

戲劇中描述亨利四世及他的王子們與反叛的諸侯貴族進行殊死鬥爭的過程。
其突破傳統歷史劇多線交織發展之網狀結構,採用兩條線平行發展之線性結構:
以亨利四世為代表的宮廷生活線與以福斯塔夫為代表的平民生活線。

其中約翰·福斯塔夫(John Falstaff)爵士為虛構角色,是個懦弱的封建騎士,
透過拍馬、吹牛、逗笑、取樂來謀取生活,沒有騎士該有的勇敢與榮譽觀念。
反映出濃厚的封建寄生生活,是莎士比亞筆下最著名的喜劇人物之一。
原型是約翰·奧德卡索(John Oldcastle)和約翰·法斯特爾夫(John Fastolf)。

在劇中,伊莉莎白一世女王向莎士比亞表示"福斯塔夫"角色
已經引起了大家對"奧德卡索"的注意,而讓其聽了之後十分慌張。
(ClassicWho S02E08: The Chase/A: The Executioners)


名句引用

第四任博士時期

4th Doctor: "謹慎比勇氣更好。(Discretion is the better part of valour.)"
(出自第一部,第五幕,第四場)
(ClassicWho S12E02: The Ark in Space)


第六任博士時期

Peri Brown: "謹慎比勇氣更好。(Discretion is the better part of valour.)"
(出自第一部,第五幕,第四場)
(ClassicWho S22E03: The Mark of the Rani)


《溫莎的風流婦人(The Merry Wives of Windsor, 早於1597)》

在劇中,伊莉莎白一世(Elizabeth I)女王表示"福斯塔夫"很有趣,
並因此提議讓他寫一部福斯塔夫戀愛的戲。
(ClassicWho S02E08: The Chase/A: The Executioners)
現實中據說莎士比亞為了取悅女王而寫了此愛情喜劇獻給她。
註: 因為莎士比亞當時剛完成《亨利四世(Henry IV,  大約1596左右)》
但尚未開始動筆《溫莎的風流婦人(The Merry Wives of Windsor, 早於1597)》,
可推測出當時伊莉莎白女王晉見莎士比亞時間點是在1596年左右。
"溫莎"指的是溫莎城堡,雖然劇中時代設定在亨利四世時期,
卻毫不掩飾其描寫的其實是當代伊莉莎白女王時代的中產階級生活。

戲劇中描述貪財又好色的法斯塔夫愛上了福德太太和佩芝太太,
兩位聰明的婦人發現了以後便開始了一連串整人計畫,
不僅讓法斯塔夫在眾人前出醜,也趁機整整愛吃醋的先生。

伊莉莎白一世女王提議讓莎士比亞
寫一部福斯塔夫戀愛的戲

名句引用

第九任博士時期

狄更斯(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 "What the Shakespeare?"
化用自"What the Dickens(借代惡魔)"(出自第三幕,第二場)
(NuWho S01E03: The Unquiet Dead)


《亨利五世(Henry V, 1599)》

此作是莎士比亞的歷史劇,描述在《亨利四世》中
放蕩且難以控制的王子亨利拋棄了損友福斯塔夫,
並在此戲劇中成長的故事成為一國君王的故事。

戲劇中基於亨利五世國王的真實人生改寫,描述其致力征服法國,
並著重在描寫百年戰爭期間阿金庫爾戰役的前後事件。


名句引用

第十任博士時期

10th Doctor: "再向那缺口沖進一次!(Once more unto the breach.)"
(出自第三幕,第一場)
(NuWho S03E02: The Shakespeare Code)


《凱撒大帝(Julius Caesar, 約1599)》

此作是莎士比亞的歷史悲劇,改編自古羅馬歷史。

戲劇中描述西元前44年,眾羅馬元老計畫並成功刺殺獨裁官凱撒,
以及叛徒們在腓力比(Philippoi)被擊退的經過。

此劇以晚期羅馬共和國的一名元老院(Senatus)議員
馬爾庫斯·尤利烏斯·布魯圖斯(Marcus Junius Brutus Caepio)為主角,
描繪其在組織與參與對獨裁官凱撒的謀殺計畫時,
如何在友誼、國家及榮譽之間猶疑不定的內心掙扎。

約莫此時,環球劇場完工並開始啟用。


名句引用

第一任博士時期

Ian Chesterton: "朋友們,羅馬人們,同胞們! 把你們的耳朵借給我!
我們是來埋葬凱薩的,而不是來讚美他的。
(Friends, Romans, countrymen! Lend me your ears!
We come to bury Caesar, not to praise him.)"
(出自第三幕,第二場)
(ClassicWho S02E04: The Romans)


第三任博士時期

Robert Walker: "發出屠殺的號令,讓戰爭的猛犬四處蹂躪吧。
(Cry 'Havoc!', and let slip the dogs of war.)"
(出自第三幕,第一場)
(ClassicWho S09E03: The Sea Devils)


第六任博士時期

6th Doctor: "懦夫在死前就已先死過很多次,而勇者一生只死一回。
(Cowards die many times before their deaths.
The brave experience death only once.)"
(出自第二幕,第二場)
(ClassicWho S22E03: The Mark of the Rani)


愛的徒勞(Love's Labours Lost, 1599)》

此作是莎士比亞諷刺性最強的一部宮廷愛情喜劇,
嘲笑了觀亭貴族摒棄愛情的禁慾主義與其盲目性。

戲劇中描述那瓦國國王與三個貴族朝臣發誓要清心寡欲,
拒絕一切物質享受,三年內不近女色。
但當美麗的法國公主和她的三位侍女們來到宮廷談判土地歸屬問題時,
四對男女卻很快地各自墮入情網,並上演了一系列的風流滑稽戲碼。

最後法國使者忽然來報法國國王去世,公主必須立刻回去,
遂規定四名男方必須等待一年,以觀是否變心,
但因他們缺少真實的感情,於是公主在訓斥一番後離棄他們而去。

戲劇中充滿文字遊戲和雙關,包含了社會中各個階層的角色,
從國王、大臣至農夫、小丑,其語言各具特色且符合各自身份。
還穿插了許多歌曲,充分展現了莎士比亞的語言天分。

劇中呈現環球劇場《愛的徒勞》公演


愛的勝利(Love's Labours Won, 1599)》

此作是《愛的徒勞》的續集,但卻從來沒有公演過,
也未有任何劇本流傳下來,僅提及在莎士比亞的作品列表中。
而有不少人認為其事實上就是另外一部作品
《無事生非(Much Ado About Nothing, 1599)》的別名。

在劇中,莎士比亞在莉莉絲(Lilith)的控制下熬夜完成本作,
但最終劇本被吸進了黑暗深淵之中,成為"失落的莎劇(Lost Play)"

伊莉莎白一世女王在此劇公演後前來環球劇場,
而現實中的女王根本從來沒有出現在此處過。

後來抵達1930年時,Martha告訴舞台歌手Tallulah說
自己也曾有過演出莎士比亞舞台劇的經驗。
(NuWho S03E04: Daleks in Manhattan)

莎士比亞在莉莉絲的控制下完成《愛的勝利》

《愛的勝利》被吸進了黑暗深淵中


皆大歡喜(As You Like It, 1599)

此作是莎士比亞四大愛情喜劇之一。
註: 莎士比亞的四大愛情喜劇:
《仲夏夜之夢(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1590-1596)》、
《馴悍記(The Taming of the Shrew, 1599)》、
《第十二夜》與《皆大歡喜》。
戲劇中描述羅蘭爵士有三個兒子,其死後的財產根據遺囑分配:
長子奧利弗(Oliver)繼承大部分財產,次子賈奎斯(Jaques)在外地就學,
但因奧利弗沒有依父親的指示照顧最小的弟弟奧蘭多(Orlando),
奧蘭多遂要求父親遺囑中他應得的錢,奧利弗假裝同意,
卻謊稱他的惡行,安排他和老公爵(Duke Senior)的武士查爾斯(Charles)比武。

與此同時,老公爵被弟弟弗萊德利克(Frederick)篡位,流亡亞登森林(Arden),
老公爵的女兒羅斯蘭(Rosalind)因為與新公爵弗萊德利克的女兒
西利亞(Celia)情同手足,暫時被留了下來未被放逐。

兩人一起去觀看了比武,勝利的歐蘭德與羅斯蘭互有好感。
弗萊德利克一怒之下放逐了姪女羅斯蘭,西利亞決定和她一起走,
兩人分別假扮成兄妹甘尼米(Ganymede, "Jove's own page"拉丁文)
與艾莉娜(Aliena, "Stranger"拉丁文),並帶小丑塔吉史東(Touchstone)離開,
一起前往亞登森林尋找同被放逐的老公爵,並在途中遇見了奧蘭多。

後來奧利佛被弗萊德利克拿走了所有的田產,也來到了森林,
老公爵收留了他,他和弟弟奧蘭多冰釋前嫌並且和西利亞相愛。
最終奧利佛拿回了自己的田產,歐蘭德則繼承了老公爵的爵位和財產,
所有恩怨情仇都被化解,結束流亡生涯重反宮廷,故事皆大歡喜。


名句引用

第十任博士時期

10th Doctor: "世間為舞台。(All the world's a stage.)"
(出自第二幕,第七場)
(NuWho S03E02: The Shakespeare Code)


《哈姆雷特(Hamlet, 1599~1602)

1596年,宮內的大臣向莎士比亞提議可以寫一部
以丹麥王子哈姆雷特(Hamlet)為主角的歷史劇,
但他認為其並非是自己的風格,最終卻猶豫了一下。
(很可能是想起了自己的兒子哈姆內特而開始考慮這主題)
(ClassicWho S02E08: The Chase/A: The Executioners)

1599年,在走出了自己喪子的傷痛之後,莎士比亞提到
自己想寫一部父子感情相關的劇,以紀念自己唯一的兒子哈姆內特(Hamnet)。
(NuWho S03E02: The Shakespeare Code)

之後他在第四任博士(或以前肉身)的協助下完成了第一份手稿,
(ClassicWho S17E02: City of Death)
第一個印刷本是"壞四開本(Bad Quarto,即作者未授權的手抄本)"
三個早期版本劇本間包含完全不同的行文,甚至是整段劇幕。

丹麥王子"哈姆雷特"的靈感來源

第四任博士認出了自己的字跡

此作是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是其戲劇中最長的一齣劇本,
也是英國文學中最富震撼力、影響力的戲劇之一。
註: 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
《奧賽羅(Othello: The Moor of Venice, 1603)》
《李爾王(King Lear, 1605?)》、
《哈姆雷特》與《馬克白》。
戲劇中描述叔叔克勞地(Claudius)謀害了丹麥國王哈姆雷特(King Hamlet),
篡了王位並讓國王的遺孀葛簇特(Gertrude)嫁給了他,
王子哈姆雷特遂決定為了父王向叔叔克勞地報復。

劇本十分細緻入微地刻畫了偽裝的、真實的瘋癲,
從悲痛欲絕到假裝憤怒,探索了背叛、復仇、亂倫、墮落等主題。
戲劇的結構以及角色的深度都吸引著評論家的討論與研究。

主角哈姆雷特王子是西方各國扮演最多次的角色之一,
其獨白"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the question.)"
是戲劇史上流傳最廣的台詞之一,也是許多現代演員惡夢般的表演難點。

時間領主的"時間干預者(Time Meddler)"修士(Monk)相信
自己能夠讓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在電視上首映。
(ClassicWho S02E09: The Time Meddler)

"壞四開本(作者未授權發行)"、"好四開本(作者授權發行)"
與"第一對開本"(合集發行)的"To be or not to be..."段落比較

名句引用

第四任博士時期

4th Doctor: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Whether 'tis nobler in the mind to suffer The slings and arrows
of outrageous fortune, Or to take arms against a sea of troubles,
and... [by opposing end them.]
(生存或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是否默然忍受命運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無涯的苦難,
透過鬥爭將滔天憾事清掃,[這兩種行為,哪一種更高貴?])"
(出自第三幕,第一場)
(ClassicWho S17E02: City of Death)

4th Doctor: "噢我的預言靈魂啊。(Oh my prophetic soul.)"
(出自第一幕,第五場)
(ClassicWho S17E05: The Horns of Nimon)


第六任博士時期

6th Doctor (to Master & Rani):
"在天地間還有很多比你那哲學腦袋還意想不到的事物。
(There are more things in heaven and earth than are dreamt of in your philosophy.)"
(出自第一幕,第五場)
(ClassicWho S22E03: The Mark of the Rani)

6th Doctor: "晚安,我可愛的王子。(Good Night Sweet Prince.)"
(出自第五幕,第二場)
(ClassicWho S22E04: The Two Doctors)

6th Doctor (to Valeyard): "困惑了人們的意志。(Puzzles the will.)"
(出自第三幕,第一場)
(ClassicWho S23E04: The Ultimate Foe)


第十任博士時期

莎士比亞: "生存或是毀滅......(To be or not to be...)"
(出自第三幕,第一場)

10th Doctor: "戲劇是唯一的手段!(The Play's the thing.)"
(出自第二幕,第二場)
(NuWho S03E02: The Shakespeare Code)


《馬克白(Macbeth, 約1606)》

1603年,詹姆士一世國王(King James I)即位。
其授予"宮內大臣劇團"皇家標誌並成為其贊助人,
而改名為"國王劇團(King's Men)"

此作全名為《馬克白的悲劇(The Tragedy of Macbeth)》,
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也是其戲劇中最短的一齣劇本,
其改編自蘇格蘭國王馬克白的歷史故事,故事背景設定在蘇格蘭,
並透過心理層面描寫展現出為了追逐權勢而背信忘義的醜陋,
常被認為是其最富震撼力也最黑暗的戲劇作品之一。

戲劇中描述葛萊密斯勳爵馬克白(Macbeth)與班柯(Banquo)遇見了三名女巫,
並分別稱馬克白為"葛萊密斯勳爵(Thane of Glamis)"
"考特勳爵(Thane of Cawdor)""未來的君王(be King hereafter)"
並告訴班柯說馬克白的命運比他好,但他的命運也會比馬克白好,
雖然他不會成為國王,但他會是一排國王的父親。
註: 雖然在劇中稱那三個長了鬍鬚的怪婦人為"三女巫"
但在人物表上卻稱她們為"三女神(Weird Sisters)"
其中古英文"Weird"代表命運,因此又可譯為"三個命運女神"
三女巫消失之後,國王的使者洛斯(Ross)出現並告訴他們,
前考特勳爵因謀反而被處死,因此馬克白成為新的考特勳爵,完成第一道預言

隨後馬克白告訴妻子關於三女巫預言的事,其要他殺了鄧肯王(King Duncan)篡位。
當晚兩人將國王僕人灌醉,並在殺害了鄧肯王後嫁禍給僕人。
鄧肯王的兩個兒子馬爾康(Malcolm)與道納(Donalbain)害怕自己也被殺害
分別逃往英格蘭與愛爾蘭,導致原來的王位繼承人失蹤,
做為先王親屬的馬克白成為新的蘇格蘭國王,完成第二道預言

馬克白雖然成功了,但卻對"班柯的子孫會成為國王"的預言不安。
他便邀請班柯出席王室宴會,並暗地派刺客殺死他與兒子弗里恩斯(Fleance),
但後者的僥倖逃脫讓馬克白越發不安,甚至因此看見了班柯的鬼魂幻像。

深受困擾的馬克白前往造訪女巫,希望能夠獲得預言的真相。
女巫召喚出鬼魂來回答他: 披甲的頭顱提醒他"留意麥克德夫(Macduff)"
血淋淋的兒童告訴他"沒有一個婦人所生下的人可以傷害馬克白"
加冕的小孩則說"在勃南森林(Great Birnam Wood)走來
鄧西嫩高山(Dunsinane Hill)以前,馬克白都會是安全的"


馬克白感到放心,因為所有人都是婦人所生且森林不會移動,所以自己是安全的。
他接著問了班柯後裔成為國王的事情,女巫召喚了八個戴冠冕的國王,
且最後一個拿鏡子折射出更多國王。馬克白相信其後裔會是歷代的君王。

在從勛爵列諾克斯(Lennox)口中得知麥克德夫流亡英格蘭後,
馬克白遂在麥克德夫的城堡進行大屠殺,其妻兒等人全部慘死。
隨後馬克白夫人精神崩潰,哀號自己如何迫使丈夫的所作所為後自殺。

麥克德夫在從洛斯口中得知此事後誓言報復,與馬爾康王子在英格蘭集結部隊,
並得到蘇格蘭貴族支持。他們砍下勃南森林的樹木做偽裝前進,完成第一道預言
後麥克德夫告訴馬克白說自己並不是婦人生的,而是剖腹產,完成第二道預言
於是麥克德夫在搏鬥中將馬克白斬首,後馬爾康則被加冕為蘇格蘭國王。
註: 一般認為《馬可白》故事參考自Raphael Holinshed所編寫的
《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編年史(Chronicles of England, Scotland and Ireland)》,
其內容記載班柯即是詹姆士一世的祖先,與馬克白聯手殺害鄧肯王。
但莎士比亞將其完全排除在弒君案外,加上其子孫們會成為歷代君王的預言,
藉此來歌頌與迎合當時剛上任的國王兼贊助人,因此剛完成時便備受爭議。
以莉莉絲為首的三女巫

莉莉絲女妖的貓頭鷹形象


據說因為莎士比亞直接在劇本中使用了女巫咒語的緣故,
戲劇被女巫所詛咒,當時民眾相信直接提及戲劇名字會導致演出意外。
劇中暗示莎士比亞知道三女巫的咒語,且其的確可能遭到詛咒。

環球劇場出現可怕異相

名句引用

第四任博士時期

4th Doctor: "[......領其步上]歸塵的死途。熄滅吧,[短促的燭光!]
([...The way to] dusty death. Out, out, [brief candle!])"
(出自第五幕,第五場)
(ClassicWho S12E05: Revenge of the Cybermen)


第十任博士時期

劇中暗示莎士比亞遇見的三女巫為此作角色的靈感來源。
以莉莉絲為首的三女巫最終被困於水晶球裡,
(NuWho S03E02: The Shakespeare Code)

並被第十任博士收藏於C開頭(Carrionite)的藏櫃裡。
(NuWho S04E07: The Unicorn and the Wasp)
註: 莉莉絲(Lilith)是上帝創造的第一位女性,也是亞當(Adam)的第一任妻子。
其因不願意配合亞當男上女下的體位而離開伊甸園,
但又因不願意回到天堂,而被以無視神權威的罪名遭到懲罰。
上帝只好抽出亞當的肋骨做成夏娃(Eve)取代莉莉絲。 
為了確保自己存在的正當性,莉莉絲與野獸、魔鬼、墮落天使們性交,
產下許多惡魔之子,並開始屠殺她與亞當的後代,
誓言讓土地都是她的後代而非造物主或順應上帝旨意的人類。
三位天使在上帝的同意下也開始殺害莉莉絲的後代(惡魔之子),
直到雙方立約不再殺害彼此的後代。後其被天使們逼到投紅海自盡。 
天使長路西法(Lucifer)因拒絕絕對服從神權而發動叛變,
在天使之戰三天後戰敗,拖著在紅海裡的莉莉絲一起墮落地獄,
一說路西法成為撒旦,莉莉絲則成為撒旦的情人。 
在神話中,莉莉絲是女妖之王,常是夜鶯(貓頭鷹)形象。
三女巫被困進了水晶球中

第十任博士將水晶球收藏於C開頭的藏櫃裡

第十一任博士時期

法國奧賽博物館的Dr Black提到梵谷藝術最大量揮灑的時期時,
以莎士比亞在一個夏天內完成《奧賽羅》、《馬克白》與《李爾王》來比喻。
(NuWho S05E10: Vincent and the Doctor)


第十二任博士時期

"葛來密斯勛爵已經謀殺了睡眠,所以考特勳爵將再也得不到睡眠。
馬克白將軍也將再也得不到睡眠。(Glamis hath murdered sleep,
therefore Cawdor shall sleep no more. Macbeth shall sleep no more.)"
(出自第二幕,第二場)
(NuWho S09E09: Sleep No More)


《莎士比亞十四行詩集(Shakespeare's Sonnets, 1609)》

十四行詩(Sonnet)是一種定型詩的類型,起源於義大利,
一般認為是賈科莫·達·倫蒂尼(Jacopo da Lentini)創始,在13世紀定型。
其由14句詩句所組成,在押韻結構與文字構成上皆有嚴格限制,
後演變出不同類型,如義大利類(彼特拉克類)或英國類(莎士比亞類或伊莉莎白類)。

義大利十四行詩分為兩段,前八句(第一段)韻牌是"a-b-b-a, a-b-b-a"。
後六句(第二段)韻牌則是"c-d-e-c-d-e"或"c-d-c-c-d-c",其中第九句常改韻牌。

英國十四行詩則分成四段,前三段各為三句一段,最後一段則是兩句,
韻牌是"a-b-a-b, c-d-c-d, e-f-e-f, g-g"或"a-b-a-b, b-c-b-c, c-d-c-d, e-e"。
而此作為莎士比亞所發表的十四行詩集,共收錄了154首詩:
前126首獻給一位"年輕貴族(Fair Lord)",歌頌了他的美貌與他們的友情(或愛情);
後28首則獻給一位"黑女人(Dark Lady)",並描繪了他們之間的愛情。


元素引用

第十任博士時期

幕後的喜劇特別輯中,飾演Donna的Catherine Tate
為了惹怒飾演第十任博士的David Tennant所飾演的英文老師,
默背出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的第130首(韻牌是"a-b-a-b, c-d-c-d, e-f-e-f, g-g"):

My mistress' eyes are nothing like the sun; (我情人的雙眼絲毫不似太陽;)
Coral is far more red, than her lips red: (珊瑚紅潤,更勝她的紅唇:)
If snow be white, why then her breasts are dun; (若雪為白,為何她的乳房色澤暗褐;)
If hairs be wires, black wires grow on her head. (若髮為絲,則她頭上長出縷縷黑絲。)

I have seen roses damasked, red and white, (我曾見玫瑰如履輕紗,或紅或白,)
But no such roses see I in her cheeks; (但不曾見此玫瑰於她雙頰暈透;)
And in some perfumes is there more delight (且香水的芬芳令人滿心愉悅,)
Than in the breath that from my mistress reeks. (更勝於我情人唇齒間的氣息。)

I love to hear her speak, yet well I know (我深愛傾聽她的言談,但我深知)
That music hath a far more pleasing sound: (音樂有更令人愉悅的聲音:)
I grant I never saw a goddess go, (我承認我不曾看見女神前行,)
My mistress, when she walks, treads on the ground: (我的情人,當她行走時,落足於地:)

And yet by heaven, I think my love as rare, (但老天明鑑,我認為我的愛人是獨特的,)
As any she belied with false compare. (與那些受到不實比喻讚美的女人相比。)
(2007 Comic Relief Special: The Catherine Tate Show)

後當莎士比亞見到Martha Jones時便一見鍾情,
暗示其後28首十四行詩獻給的"黑女人"即是Martha。
(NuWho S03E02: The Shakespeare Code)

飾演Donna的Catherine Tate默背
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的第130首


暴風雨(The Tempest, 1610-1611)

此作是莎士比亞四大悲喜劇(又稱傳奇劇)之一,
被認為是其最後一部獨自完成的戲劇。
註: 莎士比亞四大悲喜劇/傳奇劇:
《辛白林(Cymbeline, 1609)》、
《冬天的故事(The Winter's Tale, 1623)》、
《暴風雨》以及和別人合作完成的
《泰爾親王佩力克爾斯/沈珠記(Pericles, Prince of Tyre, 1608-1609)》
戲劇中描述魔法師波布羅(Prospero)在愛麗兒(Ariel)等精靈的幫助下呼風喚雨,
那不勒斯(Naples)國王阿隆索(Alonso)與其波布羅親弟安東尼奧(Antonio)等人
的船身劇烈搖晃並起火,那不勒斯王子費迪南德(Ferdinand)落海失蹤。

米蘭達(Miranda)見這慘狀,哀求父親波布羅平息風浪。
波布羅告訴了她,自己原是備受愛戴的米蘭(Milan)公爵,
未料安東尼奧勾結阿隆索篡其位,並將他與當時3歲的米蘭達放逐海上,
幸得老臣岡札羅(Gonzalo)偷偷給予他們水與補給品才得以存活。

兩人漂流到荒島後的12年間,波布羅傾心鑽研魔法以一雪心頭之恨。
其發現這個島被邪惡女巫西考拉克斯(Sycorax)施過法術,
其中一群善良的精靈因為不聽從其命令而被困在大樹幹中。
因西考拉克斯早在波布羅來之前就死了,於是他用法術解救了精靈們,
並將西考拉克斯之子醜妖怪卡利班(Caliban)收為奴隸。
從那時起,精靈們就聽從波布羅的指揮,讓其能夠控制大自然。

在眾精靈的幫助下,波布羅掀起暴風雨以把阿隆索和安東尼奧捲來島上,
他指示精靈們不能傷害到每一個人,連船隻也安穩停靠。
愛麗兒回來向波布羅報告暴風雨任務成功,並請求自己可以獲得自由,
但波布羅不願意,愛麗兒只好繼續依吩咐為米蘭達打造夢幻世界。

費迪南德上岸後,與米蘭達一見鍾情;波布羅為了測試其忠貞,
要求費迪南做為奴隸,但在兩人最後決定私奔時答應了他們的婚禮。

而眾精靈則為阿隆索和安東尼準備了豐盛宴席,並在兩人吃得正高興時,
將桌上的仙珍海味全變成了蛇蠍毒蛛,令在場的眾人們驚慌失措。
喝下真心酒的安東尼奧與阿隆索之弟舍巴斯(Sebastian)露出了真面目,
原來他們企圖毒害阿隆索以篡其那不勒斯國王之位。
波布羅大笑現身,叩謝了岡札羅的救命之恩,並細數了其他人的罪狀。

成為奴隸的卡利班則在夢見了與眾精靈的魔法大戰後,
遇見了漂落到荒島的酒官史戴芬諾(Stephano)與弄臣春邱羅(Trinculo)。
3人決心一起消滅波布羅,但波布羅聽見後命令精靈重懲他們。

最終,阿隆索和安東尼等人承認錯誤,波布羅也原諒了他們。
其讓愛麗兒和卡利班重獲自由,並在前者幫助下用風順利將船送回故鄉,
重任米蘭公爵,完成米蘭達與費迪南德的婚禮,並放棄繼續鑽研魔法。


名句 & 元素引用

第五任博士時期

5th Doctor: "我們不過是造夢的材料。
(Such stuff as dreams are made on.)"
(出自第四幕,第一場)
(ClassicWho S19E03: Kinda)


第十任博士時期

博士曾遇見了名為"西考拉克斯"的邪惡外星人,
(NuWho 2005 Christmas Special: The Christmas Invasion)

並在後來因看見後台的骷髏道具而想起了他們;
莎士比亞認為那是個好名字,而決定採用在此作中。
(NuWho S03E02: The Shakespeare Code)

第十任博士在後台發現讓他想起
西考拉克斯種族的骷髏道具

10th Doctor (to Martha Jones): "嶄新的世界(Brave new world.)"
(出自第五幕,第一場)
(NuWho S03E02: The Shakespeare Code)


第十二任博士時期

Clara Oswald於煤山中學(Coal Hill School)任職英文教師時,
另一個老師Adrian曾與其討論因為第六學級(Sixth Form)
莎士比亞單元的變動,所需要對《暴風雨》課程內容做的調整。
(NuWho S08E06: The Caretaker)

Clara與Adrian討論《暴風雨》


第十二夜(Twelfth Night, 1610-1611)

此作又名《隨心所欲(What you will)》,
是一部以性別錯置為主題的浪漫愛情喜劇。

戲劇中描述極為相似的孿生兄妹賽巴斯汀(Sebastian)與薇奧拉(Viola)
在一次船難中分開了,且兩人都以為對方已在船難中喪身。

薇奧拉決定假扮男生西薩里奧(Cesario)以到當地伊利里亞(Illyria)
統治者奧西諾公爵(Duke Orsino)底下當男僕,卻在不久後愛上了他。
奧西諾公爵當時正愛上了剛失去哥哥的奧麗維婭(Olivia),
他要西薩里奧(薇奧拉)替他傳達愛意,但奧麗維婭拒絕了;
反而因此愛上了西薩里奧(薇奧拉),但西薩里奧(薇奧拉)拒絕了。

與此同時,賽巴斯汀被愛他的船長安東尼奧(Antonio)救起。
儘管和當地的奧西諾公爵為敵,安東尼奧仍陪伴他前往伊利里亞,
並推薦他前去當地最好的"大象旅店(The Elephant)"下宿。

當奧麗維婭再次向西薩里奧(薇奧拉)求愛時,賽巴斯汀出現並答應了求婚;
而奧西諾公爵最終也察覺了薇奧拉對他的愛情而答應結婚。

元素引用

第十任博士時期

戲裡安東尼奧向賽巴斯汀推薦伊利里亞最棒的大象旅店,
在現實中位於環球劇場附近,今為英國倫敦象堡(Elephant and Castle)。
劇中暗示莎士比亞與其中的女僕Dolly Bailey有一腿。
(NuWho S03E02: The Shakespeare Code)

劇中的大象旅店外部與內部


歷任博士對其之評價

第四任博士時期

其認為莎士比亞是個迷人的傢伙,
但是卻是個很糟糕的演員。
(ClassicWho S13E02: Planet of Evil)


第六任博士時期

在引用完《凱撒大帝》的名句之後,
表示自己一定要再去拜訪一次這位"吟遊詩人(Bard)"。
(ClassicWho S22E03: The Mark of the Rani)


第十任博士時期

其向Martha表示他是獨一無二的天才,
發明了很多非常新且美的用詞;
後因此對他會在舞台劇上使用粗話感到失望。
註: 事實上,莎士比亞作品中很常出現髒話與不雅詞彙。
(部分詞語在剛發明時可能並非髒話,而是演變結果)
(NuWho S03E02: The Shakespeare Code)


第十二任博士時期

當博士在聖路克大學(St Luke's University)教書時,
其辦公室中放置有莎士比亞的頭顱雕像。
(NuWho S10E01: The Pilot)

第十二任博士的辦公室中放有莎士比亞頭像